618大促作為各個電商平臺備受矚目的年度活動,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活動。淘寶采用“官方立減+跨店滿減”的組合優惠方式,單件商品最低直降15%,部分爆款降價幅度甚至達到50%。
618大促作為各個電商平臺備受矚目的年度活動,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活動。淘寶采用“官方立減+跨店滿減”的組合優惠方式,單件商品最低直降15%,部分爆款降價幅度甚至達到50%。京東則推出“平臺滿減+國補+以舊換新”的三重疊加體系,讓消費者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。
然而今年,在美國關稅政策的變動下,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與挑戰。在關稅窗口期與消費旺季疊加的特殊節點,美國政府對華關稅政策的階段性調整,既為跨境賣家帶來短期喘息機會,也暴露出全球供應鏈結構性矛盾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深層矛盾。
2025年5月12日,中美聯合聲明宣布暫停91%對華加征關稅,并將800美元以下包裹關稅從120%降至54%,同時取消原定于6月1日實施的200美元/件從量關稅。這一政策突變使美國消費者在618期間迎來“囤貨潮”。義烏璟文進出口公司數據顯示,關稅下調后單日訂單量激增300%,美國買家為規避未來關稅風險,甚至出現“拼郵海運”現象——通過集運倉拼單分攤關稅成本。然而,政策的不確定性仍使賣家陷入“兩難”:若依賴窗口期訂單,可能面臨90天后關稅反彈的庫存風險;若放棄促銷,則直接錯失短期市場紅利。這種政策“鐘擺效應”暴露出跨境貿易對政策敏感性的脆弱本質。
2025年6月23日起,美國對多種鋼制家用電器等鋼鐵衍生制品進口征收50%的“232”關稅。這一政策調整,使得相關產品的出口成本大幅增加,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。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,給電商出口企業帶來了諸多風險。企業面臨著訂單波動、成本上升、利潤下滑等挑戰,經營壓力顯著增大。一些企業為了應對關稅政策的變化,不得不調整生產計劃、優化供應鏈、提高產品價格,但這些措施往往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甚至可能會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。
關稅政策的調整如同一股強大的推動力,直接促使跨境物流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。傳統的“單件直郵”模式,由于成本激增,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,被迫進行轉型。美國郵政的數據顯示,2025年第一季度小包直郵成本同比上漲40%,清關時效也大幅延長至15 - 25天。這意味著消費者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才能收到商品,購物體驗大打折扣,同時也增加了賣家的運營成本和風險。
在此背景下,海外倉逐漸成為主流解決方案。頭部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豐富的資源,通過“海運 + 本土配送”的模式,將物流成本降低了30%。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物流效率,還增強了客戶滿意度。然而,對于中小賣家來說,海外倉的前期投入成本高昂,讓他們望而卻步。他們缺乏足夠的資金來建設或租賃海外倉庫,也無法承擔海外倉運營過程中的各種費用。亞馬遜海外購在618大促期間,通過跨境直郵和保稅倉發貨兩種方式,實現了物流的全面提速。消費者最快可實現兩日達,極大提升了購物體驗。與此同時,亞馬遜海外購提供了跨境直郵與保稅倉閃電發貨雙通道極速物流,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發貨方式。
此外,速賣通等平臺推出的“半托管模式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壓力,但倉儲費用上漲(美國倉庫租金較2021年翻番)與庫存周轉要求,仍使中小賣家面臨“規模不經濟”的困境。他們需要在有限的資源下,平衡庫存成本和銷售需求,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。這種物流模式重構本質上是一場成本與效率的零和博弈,而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博弈的殘酷性,讓賣家們在物流成本和效率之間艱難抉擇。
關稅政策調整加劇了跨境市場的結構性分化。數據顯示,美國市場在中國跨境電商出口占比從2024年的42%降至2025年Q1的35%,而東南亞、中東等新興市場增速超過50%。頭部企業憑借供應鏈優勢(如SHEIN、Temu的美國本土倉庫)穩定市場份額,而義烏小商品賣家單量驟降50%。這種分化背后是全球化供應鏈的再平衡:一方面,中國賣家加速布局越南、墨西哥等近岸外包基地,利用區域貿易協定降低關稅;另一方面,美國本土倉儲需求激增,但供應鏈本土化政策(如芬太尼問題引發的20%關稅)仍使中國制造難以被完全替代。這種再平衡既非簡單的產業轉移,也非單純的政策對抗,而是全球化與區域化交織下的動態調整。
在618大促期間,關稅政策窗口期為電商出口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機遇。美國買家為了在關稅調整前完成采購,紛紛加大囤貨力度,導致訂單量大幅增加。一些外貿企業抓住這一機遇,積極組織生產、擴大出口,取得了顯著的銷售業績。例如,廣西博白縣凰圖工藝品公司為按期交付訂單,工廠連續一周加班至夜間11時,大促期間銷量增長20%—30%。廣東汕頭澄海眾多玩具廠商加班加點,爭取在窗口期內完成訂單出貨。這些企業在關稅政策窗口期的積極表現,不僅為企業自身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,也為整個電商出口行業注入了信心。
然而,機遇背后也隱藏著諸多挑戰。關稅政策的變動導致企業成本上升,利潤空間受到擠壓。同時,訂單的集中釋放也使得企業在生產、物流等方面面臨巨大壓力,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訂單延誤、質量問題等情況,影響企業的聲譽和市場競爭力。
盡管今年618大促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關稅政策變動的影響,為電商行業帶來了不少挑戰。電商企業仍然能夠抓住機遇,通過優化供應鏈布局、提升產品競爭力、加強風險管理等措施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在未來的發展中,電商行業將繼續在全球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,為推動全球貿易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做出貢獻。
“一帶一路”背景下,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:00
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:11
“大數據與智慧物流”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:24
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:35
供應鏈協同、互聯網+,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! 01月11日 10:42
預判:2018年,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:16
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:51